BCI 化工指数 通用塑料指数

【数据】二甲苯进出口量双增长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数据】二甲苯进出口量双增长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2022-11-11 10:38

摘要:买化塑研究院 | 今年我国二甲苯累计出口量已达2017年以来最高点。早前我国二甲苯出口受限于套利、指标、退税等原因,出口量一直维持低位

二甲苯进出口量创历年新高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9月我国粗二甲苯当月进口量为11.31吨,1-9累计进口量为77.84吨,当月进口金额为115645738美元,均价为1022.727677美元/吨,进口量环比增长37.26%。9月份二甲苯进口量重回10万吨以上。

360鎴🍹浘20221108155626429.jpg

今年4-8月我国二甲苯进口量持续维持低位,单月进口保持4-8万吨左右,均在10万吨以下。4-8月期间欧美油品混调领域的强劲需求支撑,在欧美高价位下国际市场二甲苯资源纷纷流入欧美市场,致使到中国的套利窗口关闭,随着欧美燃油旺季的结束,9月份中国的进口量呈现明显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国二甲苯出口量明显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1-9月份我国二甲苯出口量(粗二甲苯+混合二甲苯异构体)累计3.92万吨,同比增长3226.33%,其中粗二甲苯累计出口量为2.69吨,混合二甲苯异构体累计出口量为1.23吨,今年我国二甲苯累计出口量已达2017年以来最高点。早前我国二甲苯出口受限于套利、指标、退税等原因,出口量一直维持低位,2017-2021年间,我国二甲苯出口量均在1.5万吨以下,其中出口最高年份为2017年的1.44万吨,其余年份均不高。从单月数据来看我国二甲苯的出口增量集中在6-8月份,6-8月份我国二甲苯出口总量3.31万吨,约占今年(1-9月份)出口总量的8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国二甲苯主要出口目的地多为亚洲地区,其中韩国占比达50%以上,其次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占比在18%左右,美国占比仅在8.5%左右。虽然今年亚美两地套利窗口开启,但中国直接出口美国因存加征关税阻力,直接出口至美国的出口量受限,故主要出口至韩国或其他亚洲国家为主。

二甲苯产能迎爆发期

自2020年中国二甲苯产能首次超过3000万吨之后,继续迅速扩张,2021年浙石化二期、海国龙油、宝来等相继投产,二甲苯产能迫近3500万吨/年,据早前统计,2022年二甲苯计划新增产能576万吨,预计年底行业总产能或将再次迫近4000万吨。四季度依然存新增装置投产,市场存在供应增量预期,且3季度新增装置较多且都集中在近期集中投产,据悉盛虹炼化常减压装置已经开车,目前拔头油轻组分已产出销售,芳烃产品预计也将尽快面向市场。

360鎴🍹浘20221111094255686.jpg

360鎴🍹浘20221108144828817.jpg

从今年二甲苯装置的企业性质来看仍以国营为主,其占比高达57.4%,但随着民营炼化一体化陆续投产,民营产能脚步逐步提升至38.8%,中外合资企业目前仅有青岛丽东、古雷石化、福建联合三家,产能占比仅3.8%左右。

360鎴🍹浘20221108115732687.jpg

近期港口库存大幅上升,华东港口库存达到2.3万吨,据悉后期到港船期较多,港口库存预计仍有上涨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大连、舟山、宁波、韩国的二甲苯到港船货量预计将有1.65万吨。

四季度国内二甲苯面临供需两空局面,供应面由于新增装置的投产,同时叠加进口船货集中到港带来的供应面利空,而需求面则面临主力下游跟进动力不足的影响国内二甲苯价格开启连跌模式,华东地区周累计下跌至8040元/吨左右。

360鎴🍹浘20221111085454347.jpg

其实自10月国内二甲苯市场价格一改往日上扬走势开始逐渐理性回归,尤其随着11月新的交易周期开始,下游汽油需求受疫情影响,内需消耗不足,而PX领域整体采买积极性差,并且听闻部分PX工厂还有外放二甲苯计划,对二甲苯支撑有限,后期在面对供需两弱的基本面,价格不排除继续弱势震荡。

2022-2023.png

免责声明:买化塑研究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数据的可靠、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完全保证其准确性及完整性。据此操作所造成的损失及法律后果均应当自行承担。
分享至:

精品看市

【指数解读】7月涂料原料价格分化 TDI、ECH领涨 钛白粉、丙烯酸酯持续走弱
2025年7月涂料采购成本指数为75%,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同比下滑13个百分点。

2025-08-01

【指数解读】涂料成本持续探底 6月采购指数同比大跌21%至近九年最低水平
2025年6月涂料采购成本指数为76%,环比下降2个百分点,同比大幅下滑21个百分点。

2025-07-03

【指数解读】成本压力缓解 TMA、新戊二醇等大幅下滑 聚酯树脂成本骤降
2025年5月粉末涂料采购成本指数为92%,环比下降16个百分点,同比大幅下滑18个百分点

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