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06-17 15:00
涂装过程问题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涂装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小编整理汇总涂装过程问题及解决方案。
- 简介
- 图文
- 聊天

涂装过程问题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涂层发白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涂层发白
在涂装过程中或刚涂装完毕的涂层表面上,呈现轻微白色失光的现象,称为白化、发白。此现象多发生在涂装挥发性涂料的场合。
(1)产生原因
①涂装场所的相对湿度较大,被涂物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
②所用的有机溶剂沸点低,而且挥发太快。
③溶剂与稀释剂的选用和比例不当,或混人了水分。
(2)防治方法
①涂装场所的相对湿度最好不要超过70%,涂装前应将被涂物预热,使其比环境温度高10℃左右。
②选用沸点高的和挥发速度较低的有机溶剂,如在涂料中加人定量防潮剂调整,一般加入量为10%左右。
③选用匹配和比例恰当的溶剂和稀释剂,防止通过溶剂和压缩空气带人水分。
涂层起泡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涂层起泡
涂料干燥后的涂层表面呈现微小的圆珠状小泡,一经碰压即破裂,称为起泡。由底材或底涂层所吸收,或含有水分、溶剂或气体,使涂层在干燥过程中呈泡状拱起的缺陷,分别称为水气泡、溶剂气泡或空气气泡。
(1)产生原因
①涂装后,立即进行高温烘烤,表面溶剂立即挥发,并干燥成膜,内部溶剂来不及挥发而将表面涂层顶出小泡。
②涂装前,被涂物表面处理不干净,涂料或稀释剂中混人油、水等。
③涂层过厚或涂料黏度过大。
④搅拌时,混入涂料中的气体未释放尽就涂装,或刷涂时刷子走动过急混人了气体。
(2)防治方法
① 严格执行工艺规定的各层涂料要求的干燥温度和时间,升温不宜过急。
②保证被涂物表面洁净,喷涂用的压缩空气中不准混入油水等.
③涂料的施工黏度应符合工艺规范,涂层不能过厚。
④可在涂料中添加醇类溶剂或消泡剂。
漆膜咬底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漆膜咬底
涂面漆后底层涂料被咬凸起脱离,产生皱纹、胀起、起泡等现象,称为咬底。在涂装强溶剂涂料时,容易产生这种现象。
(1)产生原因
①底层涂料未于就涂面层涂料。
②涂料不配套,面层涂料是强溶剂类型,涂料中的强溶剂把底层软化、溶解、咬起。
(2)防治方法
①严格遵循底层实于后再涂面层的涂装原则。
②选用合适的涂料体系,除单一涂层外,复合涂层的底层、中间层、面层涂料及其稀释剂应配套使用。
针孔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针孔
在涂膜上产生如针尖刺出样的小孔或如皮革表面的毛孔,称为针孔。孔的直径一般为1mm左右。
(1)产生原因
①涂料施工黏度过大,流平性差,释放气泡性差。
②涂料中混入油、水,造成干燥时涂膜表面出现针孔。
③涂料在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变质。
④涂膜干燥过快,或被涂物没有经过晾干即直接进人高温烘烤,使涂料急骤产生聚合反应,表层溶剂首先蒸发形成涂膜,底层溶剂蒸发时则冲破表层涂膜造成针孔。
⑤涂装环境的湿度过大,或被涂物表面上有污物和小孔。
(2)防治方法
①选用合适的涂料,对容易产生针孔的涂料应加强检验。涂料黏度的调制要严格执行工艺规范。
②注意涂装工具、涂料、稀释剂的清洁,防止不纯物质混人涂料中。
③加强涂料检验,不合格的涂料不投产。
④严格按照工艺规定,涂装后先晾干,再送人高温区烘烤干燥。涂料中可添加挥发性慢的溶剂,使湿涂膜的表干速度减慢 。
⑤改善涂装环境,湿度不宜过大。注意被涂物表面的清洁度,消除其表面上的小孔。
漆膜烘干不良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漆膜烘干不良
涂膜干燥(自干或烘干)后未达到完全干固,用手摸涂膜表面感觉很软或涂层表面有黏着现象,未达到规定硬度,称为烘干不良或未干透。
(1)产生原因
①自干或烘干的温度和时间未达到工艺规定要求。
②底层涂料未干就涂装面层,而且一次涂层过厚,造成整体涂层干燥慢。
③涂装前被涂物表面残留有油、水、蜡或有害化学物质等,影响涂膜正常干燥。
④烘干室内烘干物较多,或热容量不够。
⑤自然干燥场所湿度高,温度较低,通风不良。
⑥涂料中加人的稀释剂太多,挥发和氧化干燥时温度较低,使干燥过程减慢。
(2)防治方法
① 严格执行干燥工艺规范,确保干燥温度和时间。
②底层涂料实际干燥后再涂装面层,氧化干燥型涂料一次不宜涂得太厚。
③涂装前表面要彻底做到无油、无水、无蜡和无其他杂质,防止其进人涂层。
④不同热容量要求的被涂物应有不同的工艺规范。要控制烘干室的装载量在一定范围之内。
⑤自干场所的技术状态应达到工艺规范要求。
⑥按照一定的比例往涂料中加入稀释剂,加人量不宜过多。要保证各涂层间的涂料及稀释剂配套。
橘皮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橘皮
涂膜上出现类似橘皮状的皱纹表层,称为橘皮。
(1)产生原因
①涂装时,涂料黏度过大,流平性差。
②喷枪枪嘴口径过大,压缩空气压力不足,雾化效果不好,喷涂距离不适当。
③喷涂室中风速过大,溶剂挥发过快。
④涂膜厚度不足,晾干时间短。
⑤被涂物和环境温度偏高。
(2)防治方法
①按照工艺规定调制涂料黏度,温度低时黏度应稍大,温度高时黏度应稍小。适当添加流平剂,改善涂料的流平性。
②调节枪嘴的口径和喷涂距离,选择合适的压缩空气压力使雾化达到最佳效果。
③喷涂室内风速应调至工艺规定要求。选择高沸点、挥发性慢的有机溶剂。
④在不发生流挂的情况下,一次喷涂应达到规定厚度,并适当延长晾于时间,不宜过早进入高温烘千室。
⑤被涂物的温度应冷却到50℃以下,涂料和喷涂室内气温应维持在20℃左右。
缩孔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缩孔
被涂物表面存在或涂料中混入了异物(如油、水等),使涂料不能均匀附着,造成涂膜表面收缩而产生麻点(俗称露青或漏底)的现象。露底面积大且不规则时称为抽缩(俗称发笑)。产生直径为0.01~2mm的孔时称为缩孔。
在圆孔内有颗粒时称为鱼眼。这种缺陷有时出现在湿膜上,有时出现在干燥后的涂膜上。
(1)产生原因
①所用的涂料对缩孔敏感性大,表面张力偏高,流平性、释放性差。
②调漆设备、输漆管道、涂装工具不洁净,使有害异物混入涂料中。
③涂装环境差,如工作服、手套等不洁净,空气中有灰尘、硅酮、漆雾、蜡雾等异物。
④ 被漆物表面不洁净,有油、水、灰尘、硅酮、肥皂、打磨灰等异物附着在表面。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流平性和释放性好、对缩孔敏感性小的涂料。
②涂装所用的设备和工具绝对不能带有对涂料有害的异物,特别是硅酮。
③确保涂装环境清洁,空气中应不含灰尘、漆雾、油雾等,要确保压缩空气清洁、无油、无水。
④对擦净后的被涂物表面,严禁用裸手、脏手套、脏擦布接触,确保洁净。
漆膜开裂原因分析和和防治措施
漆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连续的外观变化称为开裂,通常是由于漆膜老化而引起的。
漆膜在使用中,产生可目测的裂纹或裂缝,裂纹从小到大,从浅至深,最终导致漆膜完全破坏。开裂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弊病,根据裂纹的深浅可分为:细裂(细浅的表面裂纹且大体上以有规则的图案分布于漆膜上);小裂(类似于细裂,但其裂纹较为宽深);深裂(裂纹至少穿透一道涂层的开裂形式,最终导致漆膜完全破坏);龟裂(宽裂纹且类似龟壳或鳄鱼皮样的一种开裂形式);鸦爪裂(裂纹图案似乌鸦爪样的一种开裂形式)。
原因分析
①漆膜长期处于日晒、雨淋和温度剧变的使用环境中,受气候及氧化影响,漆膜失去弹性而开裂。
②底面涂料不配套,如在长油度醇酸底漆上涂刷漆膜较硬的面漆,造成两层膜膨胀率不一致,易开裂。
③底漆涂装得过厚,未等干透就涂装面漆。面漆过厚,或在旧漆膜上修补层数过多的厚层,都易开裂。
④涂料使用前没有搅拌均匀,上层含基料多,而下层含颜料多,如只取用下层部分,就容易出现裂纹。
⑤涂料选择不当,未选用耐候性能优良的涂料作为面漆。涂料的力学性能不好,柔韧性不佳,在涂膜受温度剧变或压缩外力时,容易开裂。
⑥涂膜内部存在针孔、漏涂以及气泡等缺陷,使漆膜承受应力,特别在急冷、漆膜疲劳等过程时,容易发生漆膜开裂。
⑦丙烯酸、过氯乙烯、氯化橡胶等涂料中加入增塑剂过多,增塑剂迁移使漆膜变脆。
⑧对底材处理不严格,如含有松脂未经清除和处理的木质器件,在日光曝晒下会溶化渗出,造成局部龟裂;在塑料、橡胶等表面光滑的底材上涂装过厚的底漆,因附着力不好,容易出现裂纹。
防治措施
①防止涂膜长期处于严酷的腐蚀环境中,避免在高温、低温场合,或急剧温变的场合使用。漆膜一定要干透,经过至少2个星期的保养时间,再放入腐蚀环境,特别是在修补场合和新涂层早期曝露在严寒中容易出现裂纹。
②增强涂层之间的配套性,强调底涂层和面涂层的膨胀性能应相接近。配套采用“底硬面软”的原则,在容易开裂的场合加人片状或纤维填料。
③涂膜一次涂装不能过厚(厚膜涂料,可保证一定的机械强度的除外),按工艺要求严格控制底、面漆厚度。涂装应有一定的涂装间隔,底漆要干透,再涂面漆。
④涂料使用前应搅拌均匀并过滤。对双组分涂料,除加人适量的固化剂并搅拌均匀外,还有一定的活化期和使用期限。
⑤选用耐候性能良好的涂料作为外用面漆,特别是处于长期日晒雨淋的环境中的涂料。涂料的力学性能应良好,柔韧性1~2级,附着力1~2级,抗冲击强度达到40cm以上。
⑥避免涂料中针孔、气泡等缺陷的产生。
⑦选用内增塑和外增塑良好、粘接强度高的树脂。涂料中所用的增塑剂的品种和用量要严格筛选和控制,防止过多加人引起增塑剂迁移使漆膜变脆。
⑧加强底材的处理,底漆不仅除油、除锈、除污,还应有一定的粗糙度,必要时用细砂纸轻微打磨。木器处理时,需将松脂铲除,用乙醇擦拭干净,松脂部位涂虫胶清漆封闭后再涂装。
⑨如漆膜已轻度起皱,可用水砂纸磨平后重涂。对于肉眼可见的裂纹,涂膜已失去保护功能,应全部铲除失效漆膜,重新涂装。
粉末涂料涂装中颗粒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涂装过程中出现的颗粒
1、基材缺陷
粉末静电喷涂的工件基材主要为铝或铁,一般基材缺陷导致颗粒主要是指基材表面本身存在点状凸起或细小的凹坑,凸起的基材超过涂层的厚度,涂层无法进行掩盖导致颗粒,细小的凹坑因凹坑内空气无法完全排出导致涂层被顶起形成颗粒。
控制此类颗粒主要是对基材表面进行处理,使基材表面平整即可,一般来说铝基材适合使用碱蚀的方式,铁基材适合使用打磨的方式(表面有油污的打磨需要同时配合脱脂液进行,否则会造成基材表面形成黑色的油污,脱脂无法完全去除);
2、前处理缺陷
前处理缺陷主要是指各种前处理药剂或一些基材上本身的金属屑在基材表面残留导致喷涂后出现颗粒。
控制此类颗粒主要是通过加强前处理水洗的作用,是基材表面处理干净,无类似残留即可(也可以在前处理烘干前后增加空气吹净的工序)。
3、喷涂系统污染
喷涂系统污染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流化桶污染:有其他粉末残留或粉桶底部有结成团状的粉末团聚体未清理干净导致粉末喷涂后出现颗粒。
解决方法:控制此类颗粒主要是要做到粉末流化桶及时清理,较长时间不使用的流化桶(4h以上不使用)应将流化桶的粉末全部清出保存;
2、喷枪污染:喷枪在喷涂时因出粉不均匀且高压放电过大时,粉末在喷枪内或喷枪口因电击导致熔融或产生化学反应,致使粉末喷涂后出现颗粒。
解决方法:控制此类颗粒主要是调整喷枪参数,使粉末出粉均匀雾化良好,且喷枪电压不宜过大。
3、送链及挂具污染:输送链上的粉尘或挂具上的涂层掉落到工件涂层表面,因其已经是固化后的颗粒不会再次熔融流平,导致涂层上出现颗粒。
解决方法:控制此类颗粒主要是对输送链及挂具保持定期清理,保持输送链及挂具的干净整洁。
4、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粉房环境污染:粉房内的人员衣物及使用的工具(纸箱、除尘布等)存在纤维或本身不干净;粉房地面灰尘及粉房内部漂浮粉尘严重;粉房不密闭,有外界灰尘或打磨造成的粒子进入粉房等情况均会导致涂层在喷涂过程中产生颗粒(静电喷涂情况下,工件上因带静电会自动吸附空气中的固体小粒子)。
解决方法:控制此类颗粒主要是保持粉房的干净整洁,另保持粉房一定的湿度也有利于减少颗粒的产生。
2、烘道环境污染:烘道内存在燃烧物形成的颗粒废弃物(燃煤、生物颗粒、天然气均会产生固体颗粒物,直接加热式固化炉比较明显),烘道内壁及烘道底部的灰尘因热循环沾附在工件表面等均会导致涂层表面出现颗粒。
解决方法:控制此类颗粒主要是尽量采用间接加热的方式对固化炉进行加热,保证进入固化炉的空气清洁,保持定期清理固化炉。
涂装后产生变色原因及预防措施
漆膜的颜色因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偏离其初始颜色的现象,称为漆膜变色,包括褪色、变深、变黄、变白、漂白等。
漆膜的颜色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而转变为其他颜色。特别是某些白色、浅色涂料或透明清漆的漆膜在日光、紫外光照射或加热时转变为黄色,以至褐色。多数有机红颜料不耐大气曝晒,失去红色;有些色漆漆膜的颜色因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变深、变暗等现象。
原因
①变色、褪色、变黄等主要是涂膜与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涂膜长期处于日光和紫外线的强烈曝晒、酸雨、海洋大气环境、工业大气环境、高温多湿、低温干燥、剧烈温变等不同的使用环境条件。
②涂料中的树脂等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物理变化,例如对树脂类型的选择上,含干性油的醇酸树脂、古马隆树脂、含芳香环的环氧树脂、TDI型聚氨酯、酚醛树脂等不耐晒,有变黄趋向;氯化橡胶、高氯乙烯等含氯聚合物,若没加入足够的稳定剂,在高温时有氯化氢分解析出,漆膜变黄。
③涂料中的颜填料大多数不耐光或不耐热。如有机颜料中的黄色和红色颜料不耐光和热;某些无机颜料不耐酸碱;普鲁士蓝遇碱变褐色;含铜、铅的颜料与硫化氢气体接触变黑;锌钡白和锐钛型钛白粉不耐光等。
④涂料中加人的催干剂、防结皮剂等助剂过量,也容易变黄。
⑤ 白色、浅色或清漆的漆膜,受热烘烤过久,温度控制不匀!均可造成漆膜变黄。
防治措施
①漆膜一定要干透,经过2个星期以上的保养时间,才能放置于腐蚀环境中。易变色物件,应尽量防止过度的曝晒和接触腐蚀介质环境。
②防止变色最重要的是选择耐候性能良好的涂料作为面漆如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涂料、有机硅涂料、氟碳涂料和氯化橡胶高氯乙烯、氯磺化聚乙烯涂料等品种。选用满足使用环境要求,价格适当的涂料是基本前提。在树脂的选择上,除上述可选用的树脂外,短油度的涂料防变色性能优于长油度涂料,脂肪族树脂耐候性能高于芳香族同类树脂。在含氯聚合物涂料中,要加入适量的稳定剂防止氯化氢的析出。常用品种有含铅和锡的稳定剂、磷酸三苯酯、三乙醇胺、环氧氯丙烷等,用量为0.2%~1%。在涂料中加入适量的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助剂是防变色的有效方法,具体品种和用量见“粉化”防治内容。
③选用耐候性优良的颜填料,对上述易变色的颜填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为了提高颜料的耐候性,可选用对它们进行表面处理的特殊品种。白色颜料中金红石型钛白粉适于户外使用,而国外进口的金红石型钛白粉性能明显优于国内某些品牌。对黄色颜料,国外DuPont、BASF、Cappelle公司和大日精化等公司有经表面处理过的优良的铅铬黄高耐久性产品,国内902耐光柠黄、903耐光中黄等品种,都提高了耐光性。
④涂料中加入的催干剂、防结皮剂等助剂的用量需严格控制。最好采用新型的复合催于剂,并根据涂料中树脂的用量,计算催干剂中所含金属的百分含量。防结皮剂的用量控制在0.1%~0.3%,在白漆中使用甲乙酮肟,经长时间储存和使用会变黄,严格控制添加量或使用丁醛肟可避免,同时环已酮肟还具有保光性。
⑤白漆或清漆需经过一定的晾干时间,再放入烘箱。严格控制烘箱温度不能过高,同时加强通风。
⑥对变色的涂膜,只轻微变色未出现粉化、锈蚀、裂纹等现象的涂膜,可在其上再涂装一层面漆,或继续使用。严重变色且出现粉化等其他弊病,需将漆膜除去或打磨,再重新涂装。



照片

视频